支教归来,他搭起帮扶之桥

支教教师系列报道(1762

顺德教师黄宁牵线让顺德与那坡县结对,100多名广西贫困学生受惠

来源:佛山日报

 

体育课时,黄宁(前排左一)带学生爬山讲述攀岩知识。

黄宁念念不忘广西山村,光秃的石头山也被“美化”为绿色。

  通讯员 陆镇康

  2001年3月,27岁的顺德本原小学老师黄宁来到广西百色龙合乡中心小学支教,一年半里他家访了41个村屯的学生,行程超过500公里;他牵线让顺德与那坡县学生“手牵手”结对帮扶,资助了126位学生读书;他回到顺德举行了画展,呼吁市民关注山区学生;从2004年起,他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回到支教地回访,为学生们寻求更多的资助。

  新颖教学吸引学生

  2001年3月,广东对口支援的广西百色地区再次申请第二批支教老师。顺德区教育局下达了支教通知,大良本原小学体育老师黄宁第一个举手报名。同事悄悄说,“山仔就是爱出风头。”黄宁没吱声。

  黄宁出生于青海省西宁一个干部家庭,幼时喜欢绘画和书法,初中偶然进入了业余体校学习射击。1994年,21岁的青年黄宁来到了顺德,几经周折才进入大良本原小学当体育老师。

  批复很快下来,黄宁成为了该次支教的唯一代表。2001年3月8日他到达广西百色地区,被分配到那坡县龙合乡中心小学教体育和美术。第一天早操,学生们就给黄宁“下马威”:每个人都无精打采,衣服没扣好,手脚懒得动。

  要留住孩子的心,首先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。为此,黄宁下足了功夫,上美术课时,他不让学生照着物体或者图画临摹,他教孩子重画各种线条;上体育课,他带着学生们去爬学校后的山,介绍攀岩技术……新颖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吸引了学生。

  经过黄宁的辅导,一位学生参加全国美术项目比赛,获得了第九名。这在那坡县里可是第一次,县教育局还专门给黄宁颁发了奖金——5元钱。

  黄宁攥着这5元奖金百感交集:贫穷埋葬了多少孩子的才能!他只有一个念头:读书就有希望脱贫。黄宁经常鼓励学生好好读书。

 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,任教半年,黄宁被提拔为中心小学副校长,还几次受邀到邻校和县城学校讲公开课。县广播电视台还将黄宁的教学故事拍成了专题片播放。

  500多公里的家访助学

  广西田阳那坡县龙合乡地处云贵高原余脉,能耕种田地很少,2001年,当地人均年收入970元,龙合中心小学学生每学期平均收费是60元。很多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。

  据悉,曾有一位学生因交不起10元考试费而放弃了毕业考试;而有一位学生家长为买两包化肥而无法供孩子读书,懂事的女儿哭着辍学出外打工,再没有回家。所有的这些都深深的触动了黄宁,他决心要去为孩子们做点什么。

  得知一位学生因无钱注册面临辍学,他翻过2座山到学生家里,硬塞给他200元,“先去交费注册,其他我再想办法。”学生的老父亲得知黄宁帮孩子垫了学费,攥着他的手不放,“谢谢老师救我家娃!”每隔几天,老汉都会走2小时的路来到学校,给黄宁塞上一把玉米或者山果,“山里人穷,只有这个回报您了。”

  优秀学生雷丽芳有一天突然提出退学。黄宁立刻来到丽芳家,只见木楼因年久失修已倾斜,母亲患了胃癌,没钱看病;父亲耕种2亩土地供丽芳和弟弟读书,家里甚至找不到一面平整的墙壁贴丽芳的奖状。黄宁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他们,晚上还打电话“游说”顺德的学生家长结对帮扶。该家长二话不说,立刻汇来了7000元给丽芳的母亲治病,还让女儿和丽芳结成了笔友相互鼓励。2008年7月,中专毕业后雷丽芳考上了大专,她给黄宁写信说,“老师,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。”

  可是,黄宁个人力量有限。每年春节后,学校都会有十多名学生辍学出外打工。有一次黄宁听说又有学生要走,他立刻赶到学生家里,已收拾好行李的学生和家长看着老师到来都搓着手说不出话。一切劝说敌不过现实,黄宁眼睁睁看着孩子坐上拖拉机消失在山那边,他又掉泪了。

  怎样才能改变更多学生的命运?经过不懈的努力,黄宁在那坡县和顺德之间搭建了对口支援的桥梁,顺德教育局对口资助那坡县教育局20万元,帮助改善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。黄宁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开展了“手牵手”结对帮扶活动,募捐到3万多元资助了126位贫困学生继续求学。私下里,他自己还资助了3位贫困学生。

  在支教一年半里,黄宁徒步走访了当地41个自然村屯,行程达500多公里,他还写下一百多篇日记并拍摄了大量照片。

  筹办画展宣传助学

  2002年7月,黄宁结束了一年半的支教重新回到顺德,他满脑子依旧是山区学生的脸。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,2个月后,“远山深处——黄宁广西扶贫支教图片展”在顺德图书馆拉开了序幕。

  在画展照片中,黄宁一个人徒步行走悬空在半山腰的石头路去家访,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;他领着学生们爬山,他在给学生上公开课……最让人震撼的是一间小学的“全家福”:国旗挂在一根高约8米的竹竿上迎风飘扬,全校20位小学生在国旗下笔直地站立,教室的木窗上还挂着几把黄豆藤。

  黄宁自己制作了图片展的宣传卡片,正面是学生们用功读书,背面则是雷丽芳家里倾斜的茅草屋,黄宁题词道,“这里的山能种庄稼吗?这里的水能喝吗?这里的房子能住人吗?这里的人会笑吗?”

  每天下课后,黄宁都急匆匆往图书馆赶,然后站在门口,给每个人派宣传卡片,一边简单介绍画展情况,等到图书馆闭馆,黄宁全身都酸痛。

  画展10天,黄宁的留言簿被参观者写满了。热心市民余培英已经资助了17名山区学生读书。不少人联系黄宁,“我要怎样才能帮到他们?”

  2004年,黄宁买了车,他定下每年春节前后到百色回访孩子的“宏愿”。自2004年开始,他带着父母和朋友回访了百色龙合乡中心小学三次。2005年女儿刚出世,他又踏上了旅程,妻子天天给他打电话埋怨他太偏心了。可是,黄宁的心记挂着龙合乡的孩子们,“他们已经像是我的亲人。”

 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黄宁开始在网站上发帖招人同去回访。2006年1月20日,他联系上了从深圳出发自驾游的旅客王虹一家,并带着他们走访了雷丽芳,王虹感慨万千,当即给雷丽芳捐助一笔钱和学习用品,并鼓励丽芳努力学习改变命运。

  在黄宁的牵线搭桥下,每年他都会募捐到一批物资去回访龙合乡的学生,现在他还策划着今年再回百色看看他的孩子们。

  真情

  对话

  情到深处,自然流露

  记者:您是高原汉子,坚强硬朗,但是在百色你几次三番哭了,为什么?

  黄宁:确定要去支教时很悲壮,天下终于有我要去的地方了。去过山区,总被他们感动,有时又无能为力,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。流泪只是复杂的感情体现。

  记者:一年半的支教改变了您什么?

  黄宁:我一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。支教更多是人生体验的过程,他们教会了我珍惜和感恩。我为自己能为他们做点实事而幸运。

  记者:您会一直坚持回访吗?

  黄宁:回访纯属就是探望亲友。我个人能力有限,但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,就能帮上一个人,我就会坚持下去。

  记者手记

  做有意义的事情

  黄宁喜欢穿肥大的迷彩服,圆圆的脸,笑起来纯朴而憨厚,像许三多。支教回来后,黄宁换了几个单位,但看到某些老师和学生倒剩饭剩菜,他总会将他们“请”到办公室说半天,甚至还在全校周一大会上批评。同事说黄宁是位“固执”的人,“社会上多几位像他这样的老师就好了。”

  “凡是一个人在自己内心感到紧紧握住了自己的东西,凡是一个人情愿为之受苦甚至牺牲生命的东西,就是一个人的宗教。它或许不值得,但没有它,别的就更不值得。”这是黄宁抄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,在支教和后续的帮扶活动中,黄宁找到了自己的“宗教”。

 

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

上一条新闻: 中国今年将招募5万基层特岗教师
下一条新闻: 佛山有情人感动阳山娃
   
别墅开门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