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山县“普九”攻坚众志成城奏凯歌

来源:广西日报

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(957)

     环山似凤,环凤皆山,故名凤山。这是一片以大石山为主的边远山区,这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。在这片土地上,谋幸福、求变化的热望生生不息,战天斗地的激情始终熊熊燃烧。革命年代,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,在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;前些年,声势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奏凯歌,城乡面貌发生巨变;最近,“普九”攻坚战又众志成城再传捷报。

     自治区“普九”评估团在验收报告上写道:凤山县在“普九”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,可归结为五个字“确、实、好、高、大”:“普九”的责任明确;领导工作务实;校容校貌好、教学设备好、常规管理好;干群劲头高、教师学历达标高;经费投入大、宣传力度大、控辍决心大、部门作用大。

     众志成城攻坚路

     在“普九”攻坚这场战役中,凤山上至县委书记、县长,下至残疾人、孤寡老人,人人都动了起来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全县上下单位、集体、个人都心往“普九”攻坚想,力往“普九”攻坚使,奏响了众志成城壮歌。

  “富不读书富不久,穷不读书穷不移。再怎么困苦,我们也不会再让儿子辍学了!”凤城镇拉仁村学生万应发的父母说。去年5月28日是个星期天,时任县长的何焕全冒着小雨、踏着泥泞山路,深入采石场动员辍学的万应发上学。何焕全一边与万家人劳动,一边与万应发的父母拉家常,了解家庭情况。一个多小时的谈心,让万应发的父母明白了何县长的苦心,明白了作为父母的责任,明白了送孩子上学的重要意义。临走时,何焕全还掏出100元给万应发买学习用品。这一幕幕深深印在万家人的心里,也坚定了他们送万应发上学的决心。2006年上半年,经何焕全亲自动员重返校园的学生就有13人。江洲乡巴标村党支部书记韦应仕带领村民义务投工3200多个工日,在乱石山上炸出一个1667平方米的平台,建起了一栋216平方米的教学楼,解决了170多名适龄学生上学难问题。袍里乡仁安村残疾青年彭鸣岳、平乐瑶族乡80高龄老年人唐思爱分别捐款20元,中亭乡孤寡老人捐款10元……

     长期受贫困困扰的凤山县各级领导和单位部门领导都深刻认识到,只有赢得教育,才能赢得发展,才能赢得未来。2006年,“普九”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以后,凤山县先后召开“普九”专题研究会12次、攻坚誓师会5次、现场交流会5次,及时通报新情况,推广新经验,解决新问题,有效推进了攻坚进程。2006年秋,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位后,开的第一次会议是研究“普九”工作,拨的第一笔款是“普九”款,签的第一份文件是“普九”工作文件。新任县委书记罗光勤上任第一天就风尘仆仆下乡检查、指导“普九”工作。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率先垂范,各单位部门领导学有榜样,纷纷抽调得力干将进驻各乡、村和学校,出谋献策,形成了“领导包村,干部包校,教师包户,校保质量”的县、乡、村三级联动,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攻坚工作格局,确保攻坚工作不留死角,全面推进。

 

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

上一条新闻: 突破难点三字经
下一条新闻: 广西抓好工作迎国家“两基”评估验收
   
别墅开门机